反歧視法最新消息研討會論述

第十三屆宗教與法律研討會及媒體聯訪-輔仁大學校牧 林之鼎神父

輔仁大學校牧 林之鼎神父

AI摘要:

林之鼎神父深入探討了倫理道德的根源及其與宗教性的關聯,並對自由的真諦進行了闡釋。他的主要觀點如下:
    倫理道德的四個樞紐德性:「正義」、「勇敢」、「節制」、「明智」
他以梵蒂岡拉斐爾濕壁畫中的四個樞紐德性為例,闡述了這些德性的內涵:
    ▪ 正義(Justice): 正義女神蒙眼(或不看天秤),強調判斷事物應基於客觀真理,而非主觀判斷。手中的劍象徵實踐正義的能力。他指出,最終極的正義是「慈愛/慈悲」本身。
     ▪ 勇敢(Fortitude): 以身著戰袍、手持母獅及背景的橡樹(教宗儒略二世的家徽)象徵,意味著勇往直前的精神。
     ▪ 節制(Temperance): 以手持馬匹的韁繩為喻,說明節制不僅是負面的限制(「踩剎車」),更是積極的「適度配置」(知道何時「踩油門」和「踩剎車」),意即在適當的時候增減,達到平衡。
     ▪ 明智(Prudence): 以手持鏡子和雙面(一老一少)的形象表現,寓意著自省、回顧過去、預見未來,並能全方位考量。
      他強調,這四個樞紐德性是一個一體且連通的整體,缺一不可。他以「毒藥」與「救藥」的例子說明,判斷事物好壞不在於事物本身,而在於人類能否適當地運用這些德性。
     「有限」與「無限」的對立與和諧
他區分了「有限的整體」和「無限的整體」:

     有限的整體(世俗地): 存在左右對立、此消彼長的關係(例如,左邊大則右邊小),是一種「恐怖平衡」。他強調,這種對立不應是敵對,而應是共容與和諧。
      無限的整體(聖意地): 則如「佛法無邊」或「道」,超越大小、形體,只有和諧共存(「左多大,右就多大」,彼此相互融合,即「相入迴護」)。
      他指出,各宗教雖然在文化和哲學上有不同的表述,但最終的「終極真實」(如上帝、道、佛)是一致的,都是超越名相的唯一。因此,宗教間的差異主要來自於文化和哲學的表述不同,而非本質的衝突。
     自由與放縱的界線:他將「人性尊嚴」與「人的選擇及作為」連結,強調這就是「自由」。自由意味著不受外力決定、自主自覺和自由行動。
      然而,他引用蔡元培先生的觀點,區分「自由」與「放縱」。他指出,若自由過度而「愧於己、害於人」,則會變為放縱,而「放縱者自由之敵也」。
      他強調,適當的法則有助於人們不陷入矛盾衝突,回歸和諧,成為更好的人和社會。這才是自由的真正意義,也解釋了為何需要宗教自由及倫理道德規範。
       林之鼎神父的發言核心思想是,應超越表象的對立,追求深層次的和諧與統一,並在實踐自由的過程中,以德性為引導,避免陷入放縱,最終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圓滿。

 

Related posts

政府大力捍衛性平 多數人淪不平等/劉碧玉

taiwan twgra

反歧視法草案公聽會摘要 3

taiwan twgra

台灣未來事件簿3-倘若我國反歧視法草案通過後,宗教自由是否會被嚴重限縮? 今日的加拿大,會不會是明日的台灣?

taiwan twgr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