婦兒盟提人工生殖、性別友善廁所等5項婦女權益警訊
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副秘書長單信愛指出,人工生殖雖然對無法懷孕的婦女帶來希望,但卻可能帶來風險,應該避免使用賀爾蒙藥物,並且有較高的風險罹患子癇前症及癌症。國健署在2021年擴大補助人工生殖,但也讓治療周期活產率從18.8%,下降到17.1%。
第二,台灣懷孕婦女關懷協會秘書長林朝興指出,我國孕產婦死亡率高於OECD(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)國家,2022年每10萬人12.95人死亡、2023年每10萬人8.82人死亡,跟日本的4.3人。他呼籲,政府建立個案管理制度,並且細究孕婦死亡原因,已達到預防效果。
第三,魏書珮指出,近年10至19歲青少女性病感染率上升,梅毒10年增加53倍、淋病增加9倍。然而,近期政府討論是否將「事後避孕藥」從處方藥改為指示用藥,讓民眾可以到藥局購買,和現在教育推動保險套預防性病、避孕等措施矛盾,等同讓青少年誤以為不戴保險套沒關係,可以用買事後避孕藥解決。
第四,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副秘書長唐仙美說,社會常把勞動參與率當作性別平權指標,卻沒有把「家務勞動」納入其中;以有配偶或同居伴侶婦女平均每日照顧時間4.41小時,為其配偶或同居伴侶的3倍。呼籲政府推動職場彈性工時,並且加強推動男性投入家務育兒。
第五,魏書珮表示,目前政府力推「性別友善廁所」,但卻沒有檢視安全性,從去年起發生多起偷拍事件,並且有專家表示性別廁所多數受從女廁改建,壓縮女性如廁空間;女性如廁時間是男性兩倍,應該增加女廁數量。